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新闻

守护“中华水塔” 书写绿色答卷

2024-10-11
绿色,无疑是青海发展的最美底色。
为了更好、更深入宣传青海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工作和成效,根据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部署,以“坚持生态为纲、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为主题的2024年青海省“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于9月28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开帷幕,9家中央驻青媒体和省垣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度探寻挖掘“黄河故事”“生态故事”。
两天的采访时间不算长,但通过深入一线的采访,透过一个个懂黄河、爱黄河、了解黄河的受访者,“黄河安澜”的美好画卷生动呈现在每位采访团成员眼前。用法治力量和法治方式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美丽青海建设更进一步的“人大作为”也因此变得具体、可触、可感。
从河湖管护到水生态修护 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
“这样的荣誉和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德拉河的守卫者!”今年5月,当得知德拉河被列入全省首批幸福河湖名单时,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党员志愿者马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河阴镇是贵德县黄河流经的人口密集区,如今,在黄河岸边踏青、晨跑、散步已经是河阴百姓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流域管护工作尤为重要。“这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背后,凝聚着我们河阴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我和同事们边探索、边总结,深切体会到对于河湖管护工作来说,完善机制是关键,全民参与是保障,所以我们也以此为思路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河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范文睿告诉记者。
河阴镇共45名河长、巡河员和生态管护员,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守护着全镇三条河流。为了落实好河湖管护工作,河阴镇探索实行了“流动红黄旗”评比机制,通过每季度开展一次的大评比活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河湖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聘用了9名脱贫群众担任巡河保洁员。
河阴镇西家嘴村村民王延忠就是这9名巡河保洁员中的一位,他介绍说:“我曾经是一名贫困户,现在脱了贫,每天负责黄河岸边的‘保洁’工作,不仅能为环保作点贡献,还能增加一份收入,再看看如今清澈的黄河水,我很自豪,我一定会更加认真地工作。”
“平时我们需要检查河水是否清澈,河道是否有异味或有明显颜色变化,有无新增的排污口,是否被杂物堵住,是否有其他可能导致河道生态被破坏的异常情况。我们能够处理的小问题,就当场解决。对于处理不了的问题,就马上拍下现场照片,及时上报县河长办,请求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确保每条河流都有人看护、有人巡查、有人监管。”介绍起河道巡护工作,范文睿如数家珍。
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展示“上游作为”,不仅仅是河阴镇的事,也是全县、全州、全省的事,少不了每一个环节的重视和努力。
县人大代表、贵德县水利局干部张伟介绍,近年来,贵德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河湖长会议和河湖管护积分兑换等13项河湖长制配套制度、河湖长+检察长制、河湖长+警长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以三级河湖长、河湖管护员、河湖管护志愿服务队为核心的组织体系覆盖全县,以27条河流1座水库管理范围划定成果等为核心的监督体系涵盖全流域,“人防+技防”措施发挥了良好作用。
“通过河湖长制工作督查考核,强化工作衔接和职责联动,河湖长制工作实现了‘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转变。通过推进水资源保护、建设、开发各项工作,全县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开发利用更加科学,有效保障了黄河贵德段生态安全、防洪安全。2019年、2022年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河湖长制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通报”,介绍起河湖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成效时,张伟难掩自豪。
政府有作为,人大有监督。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上,贵德县人大常委会每年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深入乡镇村社现场,全面掌握了全县环境状况的第一手调查材料后组织代表对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把脉问诊、开出良方。督促县人民政府集中力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只有更加自觉地走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让黄河更好地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将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职能,拓展监督载体,创新监督形式,凝聚监督合力,和政府及各相关单位共同努力,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贵德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银措吉表示。
光伏+治沙 让清洁能源成为天然的“生态守护员”
“大规模”——在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看到一列列、一排排光伏发电面板如同蓝色海洋般铺满大地时,不由自主想到用这个词来形容。
在这里,每天都在进行着一场神奇的能量转换:悄无声息中把阳光转化为电能。
在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的展板上可以清楚看到:海南州光伏园区建成面积约420平方公里,并网装机容量1538万千瓦。据监测,光伏园区建成三年后的子阵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五年间全州沙化土地植被恢复1.49万公顷(约22.5万亩)……
园区管委会主任安峰军补充介绍,园区现已逐步构建了“光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成13座生态光伏牧场、2100亩生态光伏林场,国有光伏企业主动捐建打造5个高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同时以光伏生态牧场建设完善畜牧产业链条,突破青海畜牧业发展的“天花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和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多重目标,为建设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增添新活力、新动能。
说到光伏牧场,就自然会聊起“光伏羊”。
“以前这里全是沙漠,光伏企业进来以后会种植一些草,这些草灌溉着清洗光伏板的水长大,可以供周边牧民的羊来吃,所以我们就把吃这些草长大的羊称呼为‘光伏羊’。”共和县铁盖乡乡长拉毛央增介绍:“我们现在有7个生态光伏牧场,2万多亩草场,为了吸引更多的牧民加入,乡政府牵头注册了‘铁盖光伏羊’商标,还在县上开了直营店!目前看宣传效果还是不错的。”
共和县铁盖乡上合乐寺村牧民力项加,是今年最早参与到饲养“光伏羊”的那批牧民群众之一,四月初,他就将自家的200多只小羊进场至光伏生态牧场。眼看着马上就到了出栏的时间,他很有信心:“十月份一出栏,我打算除了预定出去的一部分羊之外,其余全部送到我们的铁盖光伏羊直营店去销售,光伏羊质量优味道好,肯定能‘成事儿’。”
上合乐寺村合乐牛羊合作社的负责人项秀,同时也是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吃光伏草长大的羊,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不仅仅是羊肉品质的问题,还包含着已经刻在青海人骨子里的环保意识,这是有意义的事。
项秀的朴素想法,和共和县副县长韩福龙的想法几乎不谋而合。
“光伏园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了‘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韩福龙向记者介绍:“大家现场也能看到,随着一片片光伏基地的建设,原来植被稀薄的塔拉滩已经变成草原植被盖度高的大草原。”
确实,远眺塔拉滩,除了蓝色的光伏面板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绿色草地,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青海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带之一,随着“戈壁渐绿”,这里已然成为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实施了一大批生态修复项目,共和县是国家重点治沙建设县,列入国家防沙治沙三大战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青海主战场。
“我们也想利用这么好的机会,继续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利用光伏治沙等行动,进一步扩大生态修复面积,强化治理成效,守护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光伏治沙试验示范,有效形成‘生态光伏+’新业态,持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新路径。”韩福龙说。
“接下来,我们将吸取光伏治沙的成功经验,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实行以光伏治沙、物理治沙、工程治沙相结合的多措并举方式,推动光伏治沙与生态保护、沙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高寒地区防沙治沙新样板,争取在光伏治沙领域率先闯出新路子!”共和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
小流域综合治理 守好汇流之前“第一关”
“天下黄河贵德清”——对这句话,大多数青海人不会感到陌生。当采访团来到共和县龙羊峡镇库区,眼前的景象将这句话“具象化”了。
正值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正温柔洒落在一湾碧蓝而又平静的湖面上,这样的场景让我们觉得,一路的颠簸和劳累都烟消云散。
“记者朋友,你们肯定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一到雨季,洪水卷着泥沙冲进农牧民家院子里都不算什么稀罕事儿,前些年发生过牛羊陷入泥沙出不来的情况,这些事儿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呀!”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党支部书记崇尚峰讲起家门口的变化,不免感慨万分。
村民们说,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阿增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项目总投资515万元,开完工时间为2020年6月11日至2021年5月15日,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增综合治理面积10.30平方公里,修建生态防护墙1237米;潜坝5座;修建浆砌石谷坊10座;营造水土保持林90.35公顷,四旁植树(路旁)1468株;封育治理939.37公顷,设置网围栏3.2千米,设置封禁碑8座……”从共和县提供给采访团的资料上可以看到,村民们口中这项“对我们生活改变特别大”的工程,致力于改善流域内土地利用率,提升劳动生产率。
“各项水保措施全部生效后,平均每年可拦蓄径流总量9.93万立方米,拦蓄泥沙总量3.66万吨。”共和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
这类工程项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项目施工现场的宣传板上明确标示着:工程受益对象为后菊花村、次汗土亥村两村685户2547人。
后菊花村村民张占旭说这个事儿他很有发言权:“随着治理的完成,2021年我们村修建观光栈道后,成了观赏黄河美景的最佳位置之一,镇上的干部说这就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果然,这两年后菊花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我们的好多村民沾了光、挣到了钱,还能每天看着这么美的景色,换谁谁不夸一句好!”
积少成多,以小见大。小流域治理,是“交汇至黄河”前的第一关,因此,龙羊峡库区水质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是头等大事。
一直以来,海南州不断加大对龙羊峡水库周边山洪沟道治理、小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通过工程措施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水平。
“龙羊峡对上游是承接点,对中游是起始点。水库自列入国家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来,已经完成3大类8个子项目。分别在铁盖、龙羊峡和共和县城饮用水源地建设围栏30公里,分别种植生态涵养林和牧草上千亩,建成库区周边环境质量及水库富营养化自动检测体系项目。龙羊湖库区是海南州生态保护治理的重点地区之一,多年来,海南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将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作为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加快实现了龙羊湖库区水清、岸绿、景美。”海南州生态环境局局长赵邦庆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共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们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在库区荒漠化防治方面,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在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还通过实施倒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最大限度改善倒淌河断面水质,促进青海湖南岸流域、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共和县副县长周加告诉记者。
思想认识决定行动方向。翻开学习记录台账可以看到,共和县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列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在宣传教育、宣讲阐释上下了很大功夫,两法自颁布实施以来,组织开展专题学习7次,开展法律法规入户宣传20场次,制作印发相关法律法规书籍3.5万余份。“保护黄河、保护生态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我们还会更大力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周加说。
采访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新闻媒体和全省人民对“黄河安澜”的关注不会停止。省人大新闻宣传处负责人表示,本次“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和青海人大工作记者行活动同步开展,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媒体朋友在感受生态之美的同时,更深程度地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希望各位媒体记者在活动结束之后,也能深挖“人大富矿”,通过讲好青海故事、人大故事和环保故事,更好发挥好舆论的监督、引导和带动作用,影响更多人关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为你推荐